地耳蕨

 地耳蕨屬三叉蕨科三叉蕨屬,為岩生型蕨類,生長在中海拔地區的岩石上或岩縫中,葉片不大,長僅約5至10公分,寬約2至3公分,算是小型的蕨類,數量也不多,因此並不容易被發現,它和多數同屬的蕨類一樣,具有三出複葉,葉片則有營養葉及孢子葉兩型,特殊的地方是營養葉葉柄短,長僅約2至5公分,而葉片則呈平展狀,看起來幾乎快平貼於岩面上,葉緣呈大圓鋸齒及波浪狀,看起來有點像人的耳朵,或許因為這樣而被叫做地耳蕨吧!
地耳蕨
地耳蕨
(2017.4.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地耳蕨個蕨資料:
分類:三叉蕨科\三叉蕨屬
學名:Tectaria zeylanica (Houtt.) Sledge
生長環境:中海拔地區林內或林緣林下岩石上或岩縫中
頻度:★★
生長習性:岩生
根莖:匍匐狀,具暗褐色鱗片
葉有營養葉及孢子葉兩型,呈叢生狀
  營養葉
    →葉柄長約2至5公分,具毛及披針型鱗片
    →三出複葉,長約5至10公分,寬約2至3公分,呈平展狀
    →側羽片位於基部,長寬各約1至1.5公分
    →頂羽片橢圓形,長約4至6公分,寬約2.5至3公分,先端圓鈍,邊緣呈大圓鋸齒及波浪狀
    →表面光滑無毛,背面於脈上及葉緣密生黃色長絨毛及披針形鱗片
  孢子葉
    →葉柄長約12至15公分,散生披針形鱗片
    →三出複葉,頂羽片及側羽片窄縮,寛僅約0.1至0.3公分,邊緣呈大圓鋸齒及波浪狀
葉脈網狀,網眼裡無游離小脈
孢子囊群呈散沙狀著生於孢子葉背面,沒有孢膜保護
觀察特徵
  岩生型蕨類,三出複葉呈平展狀,側羽片小,頂羽片長


 地耳蕨是岩生型的蕨類,在台灣主要生長於中海拔地區的岩石上或岩縫中。
地耳蕨
地耳蕨
(2017.4.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葉有營養葉及孢子葉兩型,呈叢生狀。
地耳蕨
地耳蕨
(2017.9.16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營養葉葉柄長約2至5公分,具毛及披針型鱗片。
地耳蕨的葉柄
地耳蕨的葉柄
(2017.4.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營養葉葉片為三出複葉,長約5至10公分,寬約2至3公分,呈平展狀。
地耳蕨的營養葉
地耳蕨的營養葉
(2017.4.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側羽片位於基部,長寬各約1至1.5公分,基部靠近葉軸端常呈突出狀。
 頂羽片橢圓形,長約4至6公分,寬約2.5至3公分,先端圓鈍,邊緣呈大圓鋸齒及波浪狀。
地耳蕨的營養葉
地耳蕨的營養
(2017.9.16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葉表面光滑無毛,背面於脈上及葉緣則密生黃色長絨毛及披針形鱗片。
地耳蕨的營養葉(近軸面)
地耳蕨的營養葉(近軸面)
(2017.4.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葉脈網狀,網眼裡無游離小脈。
地耳蕨的營養葉葉脈
地耳蕨的營養葉葉脈
(2017.4.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孢子葉葉柄長約12至15公分。
地耳蕨孢子葉葉柄
地耳蕨孢子葉葉柄
(2017.4.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孢子葉葉柄散生披針形鱗片。
地耳蕨孢子葉葉柄
地耳蕨孢子葉葉柄
(2017.4.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孢子葉也是三出複葉,頂羽片及側羽片窄縮,寛僅約0.1至0.3公分,邊緣呈大圓鋸齒及波浪狀。
地耳蕨的孢子葉(近軸面)
地耳蕨的孢子葉(近軸面)
(2017.4.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孢子囊群呈散沙狀著生於孢子葉背面,沒有孢膜保護。
地耳蕨的孢子葉
地耳蕨的孢子葉
(2017.4.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地耳蕨的孢子葉
地耳蕨
(2017.9.16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地耳蕨的孢子葉
地耳蕨的孢子葉
(2017.4.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成熟時頂羽片先端捲曲。
地耳蕨的孢子葉
地耳蕨的孢子葉
(2017.4.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