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馬兜鈴(Aristolochia gigantea, Giant Pelican Flower)

 大花馬兜鈴屬馬兜鈴科馬兜鈴屬,原產於巴西,台灣為園藝栽培種,主要做為觀賞用。馬兜鈴科的植物,因成熟果實狀如掛於馬頸下的響鈴而得名,大花馬兜鈴的花朵大型,甚至比人臉還大,而有「大花」之名,其花朵有一大型囊狀構造,讓人聯想到鵜鶘嘴下的大囊袋,因而又稱為「鵜鶘花」。

 大花馬兜鈴花的構造可分成三個部分:
 1.囊狀構造(以下簡稱囊袋):由萼片癒合特化成橢圓形之囊袋。
 2.瓣狀構造(以下簡稱花瓣):心形,開放時深咖啡色或豬肝色,具白色網紋,近喉部顏色較深,喉部黃色,為管狀構造之出入口,花剛開放時有腐臭味從此開口散出,吸引昆蟲進入囊袋進行授粉。
 3.管狀構造:連通囊袋及花瓣喉部,管壁密被朝向囊袋傾斜生長的細長柔毛。

 大花馬兜鈴花的構造與授粉有關,其雌、雄蕊著生於囊袋基部,且雌蕊較雄蕊先熟,所以無法自花授粉,花粉必須藉由昆蟲從別朵花帶來,主要為雙翅目麗蠅科昆蟲,每朵花從盛開到凋萎只有3天。
 第1天
 花瓣張開且從黃色的喉部散發出特殊味道,昆蟲被吸引過來,往管狀構造鑽進去,因管狀構造的管壁密被朝向囊袋傾斜生長的細長柔毛,除了有引導昆蟲向前進的作用,也阻止了昆蟲往回跑。昆蟲通過了管狀構造,就進入囊袋內部,此時雌蕊已成熟,但雄蕊尚未成熟,若該昆蟲曾進入別朵花的囊袋內,則身上從別朵花沾染的花粉會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完成授粉。
 第2天
 雌蕊凋萎,雄蕊成熟,昆蟲身上沾滿了該朵花的花粉,管狀構造上的細毛開始枯乾萎縮,昆蟲終於能通過管狀構造而離開囊袋,離開後再飛到別朵剛綻放的花,再次進行授粉。
 第3天
 花朵凋萎,若授粉成功,則剩子房繼續發育成果實。


 大花馬兜鈴為多年生藤本植物,植株藉由嫩莖纏繞他物攀爬,莖蔓可長達10公尺,栽種時宜讓她有攀爬的空間;栽培處半日照至全日照皆可;性喜溫涼氣候,生育適溫20至28℃;不耐旱,須注意水份之供給;栽培土質以富含有機質且排水良好為佳;繁殖可採播種法或扦插法。
大花馬兜鈴
大花馬兜鈴
(2024.5.5 南投埔里)

大花馬兜鈴小檔案
分類: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馬兜鈴屬
學名:Aristolochia gigantea
別名:巨花馬兜鈴、鵜鶘花
英文:Giant Pelican Flower、Brazilian Dutchman's Pipe
原產地:巴西
生長環境:半日照至全日照均可,生育適溫20至28℃;不耐旱,栽培土質以富含有機質且排水良好為佳
生長習性:多年生落葉性蔓性藤本植物
株高:以嫩莖纏繞攀爬,莖蔓可長達10公尺
根莖:老莖木質化
  單葉,互生,紙質;卵狀心型;全緣
  葉長約7至12公分、寬約10至20公分
  葉具柄,托葉圓形
  葉上表面綠色,下表面淡綠色;兩面光滑無毛
  兩性花,單生於葉腋處
  花具長梗,下垂
  花可分為三部分
1.囊袋:萼片癒合特化成橢圓形之囊,雌、雄蕊著生於基部,雌蕊先熟
2.花瓣:心形,寬約10至20公分或更大,開放時深咖啡色或豬肝色,具白色網紋,近喉部顏色較深,喉部黃色,為管狀構造之出入口,有腐臭味從此開口散出,吸引昆蟲進入囊狀構造進行授粉
3.管狀構造:連通囊袋及花瓣喉部,管壁密被朝向囊袋傾斜生長的細長柔毛。
  雄蕊6枚,離生,緊貼於雌蕊花柱並與柱頭對生;花藥二室,長圓形
  雌蕊柱頭6裂;子房下位
果實:蒴果,橢圓球形,成熟時由基部向上開裂成6片;種子多數,扁平而薄,三角形或扇形,長約0.3至0.5公分,寬約0.25至0.4公分,邊緣具翅,種子含翅長約0.5至0.8公分,寬約0.4至0.7公分
花果期:夏至秋季

 大花馬兜鈴原產地於巴西,台灣為園藝栽培種,因花朵大且奇特,主要做為觀賞用。
大花馬兜鈴
大花馬兜鈴
(2024.5.5 南投埔里)

 為多年生落葉性蔓性藤本植物,植株以嫩莖纏繞攀爬,莖蔓可長達10公尺。
大花馬兜鈴的莖蔓
大花馬兜鈴的莖蔓
(2024.5.5 南投埔里)

 葉為單葉,互生,紙質。
大花馬兜鈴的葉
大花馬兜鈴的葉
(2024.5.5 南投埔里)

 葉長約7至12公分、寬約10至20公分;上表面綠色,下表面淡綠色;兩面光滑無毛。
大花馬兜鈴的葉
大花馬兜鈴的葉
(2024.5.5 南投埔里)

 托葉圓形。
大花馬兜鈴的托葉
大花馬兜鈴的托葉
(2024.5.5 南投埔里)

 花為兩性花,單生於葉腋處。
大花馬兜鈴的花
大花馬兜鈴的花
(2024.5.5 南投埔里)

 花具長梗,下垂。
大花馬兜鈴的花
大花馬兜鈴的花
(2024.5.5 南投埔里)

 花可分為三部分:
 1.囊袋:萼片癒合特化成橢圓形之囊,雌、雄蕊位於囊袋基部,雌蕊先熟。
 2.花瓣:心形,寬約10至20公分或更大,開放時深咖啡色或豬肝色,具白色網紋,近喉部顏色較深,喉部黃色,有腐臭味從此開口散出,吸引昆蟲進入囊袋進行授粉。
 3.管狀構造:連通囊袋及花瓣喉部,管壁密被朝向囊袋傾斜生長的細長柔毛。
大花馬兜鈴的花
大花馬兜鈴的花
(2024.5.5 南投埔里)

 花苞時期的花,花瓣還是淡綠色。
大花馬兜鈴的花
大花馬兜鈴的花
(2024.5.5 南投埔里)

 漸熟的花。
大花馬兜鈴的花
大花馬兜鈴的花
(2024.5.5 南投埔里)

 漸熟的花,花瓣部分已變色,但花瓣尚未展開。
大花馬兜鈴的花
大花馬兜鈴的花
(2024.5.5 南投埔里)

 成熟的花,花瓣開展,下圖為背面。
大花馬兜鈴的花
大花馬兜鈴的花
(2024.5.5 南投埔里)

 花瓣正面喉部黃色,為管狀構造之出入口,有腐臭味從此開口散出,吸引昆蟲進入囊袋進行授粉。
 馬兜鈴科的植物主要由雙翅目麗蠅科昆蟲授粉,花為兩性花,雌、雄蕊著生於囊袋基部,一朵花的壽命只有3天,這3天要達到授粉的目的,詳情請見本文開頭文章。
大花馬兜鈴的花
大花馬兜鈴的花
(2024.5.5 南投埔里)

 果實為蒴果,橢圓球形,成熟時由基部向上開裂成6片。
大花馬兜鈴的果實
大花馬兜鈴的果實
(2024.5.5 南投埔里)

 蒴果內具種子多數。
大花馬兜鈴的種子
大花馬兜鈴的種子
(2024.5.5 南投埔里)

 種子扁平而薄,三角形或扇形,長約0.3至0.5公分,寬約0.25至0.4公分,邊緣具翅,種子含翅長約0.5至0.8公分,寬約0.4至0.7公分。
大花馬兜鈴的種子
大花馬兜鈴的種子
(2024.5.5 南投埔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