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氏鱗蓋蕨(司氏碗蕨)(Microlepia smithii, Smith Boulder Fern)

 司氏鱗蓋蕨為碗蕨科蕨類植物,過去歸碗蕨屬(Dennstaedtia),學名D. smithii,中文名為司氏碗蕨。查「台灣物種名錄」,本種於2022年11月改歸鱗蓋蕨屬(Microlepia),新學名為M. smithii,為本種之有效學名,中文名稱則改為司氏鱗蓋蕨。司氏鱗蓋蕨原產於菲律賓、西里伯島,為地生型蕨類,株高可達1.5公尺,具有粗壯之短橫走莖,植株呈叢生狀,台灣野生族群偶見於低海拔山區之潮溼溪谷或溪畔的空曠處或林緣遮蔭處。
司氏鱗蓋蕨(司氏碗葉)
司氏鱗蓋蕨(司氏碗葉)
(2023.2.27 台北植物園)

司氏鱗蓋蕨(司氏碗蕨)個蕨資料
分類: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鱗蓋蕨屬
學名:Microlepia smithii (Hook.) Y. H. Yan
別名:司氏碗蕨、薄葉碗蕨
英文:Smith Boulder Fern
原產地:菲律賓、西里伯島
生長環境:台灣偶見於低海拔地區之潮溼溪谷或溪畔的空曠處或林緣遮蔭處
生長習性:地生
株高:可達1.5公尺
根莖:短橫走莖,粗壯,被多細胞淡灰色剛毛,不具鱗片
葉(Frond)
  叢生
  葉柄(Stipe):粗壯,長可達1公尺,被銹色毛
  葉片(Blade)
→寬被針形至卵圓形
→長可達100公分,寬約70至80公分
→三回羽狀複葉至四回羽狀分裂
→草質至厚紙質
→葉軸被銹色毛
  羽片(Pinnae)
→羽片披針形,長可達約30至35公分,寬可達約13公分;羽軸被銹色毛;具短柄,長約0.5至1公分
→小羽片披針形,長可達約7公分,寬可達約2公分;無柄或具長約0.1公分極短之柄
→末回小羽片長約2至5公分,寬約0.5至1公分
→末裂片長約1公分,寬約0.3至0.4公分;全緣0
  葉脈:游離,側脈單一或分叉1至2次;於上下兩面皆被細毛
孢子囊群及孢膜
  孢子囊群細小,圓形,著生於末裂片裂口處,緊貼於葉緣
  孢膜細小,碗狀,開口彎向葉背


 司氏鱗蓋蕨原產於菲律賓、西里伯島,台灣偶見於低海拔山區之潮溼溪谷或溪畔的空曠處或林緣遮蔭處,地生,株高可達1.5公尺。
司氏鱗蓋蕨(司氏碗葉)
司氏鱗蓋蕨(司氏碗葉)
(2023.2.27 台北植物園)

 具粗壯之短橫走莖,被多細胞淡灰色剛毛,不具鱗片。
司氏鱗蓋蕨(司氏碗葉)
司氏鱗蓋蕨(司氏碗葉)
(2023.2.27 台北植物園)

 葉叢生狀。
司氏鱗蓋蕨的葉柄
司氏鱗蓋蕨的葉柄
(2023.2.27 台北植物園)

 葉柄粗壯,長可達1公尺,被銹色毛。
司氏鱗蓋蕨的葉柄
司氏鱗蓋蕨的葉柄
(2023.2.27 台北植物園)

 葉片寬被針形至卵圓,長可達100公分,寬約70至80公分,三回羽狀複葉至四回羽狀分裂,草質至厚紙質。
司氏鱗蓋蕨的葉片
司氏鱗蓋蕨的葉片
(2023.2.27 台北植物園)

 葉軸、羽軸被銹色毛。
司氏鱗蓋蕨的葉軸
司氏鱗蓋蕨的葉軸
(2023.2.27 台北植物園)

 羽片披針形,長可達約30至35公分,寬可達約13公分;羽軸被銹色毛;具短柄,長約0.5至1公分。
司氏鱗蓋蕨的羽片
司氏鱗蓋蕨的羽片
(2023.2.27 台北植物園)

 小羽片披針形,長可達約7公分,寬可達約2公分;無柄或具長約0.1公分極短之柄。
司氏鱗蓋蕨的小羽片
司氏鱗蓋蕨的小羽片
(2023.2.27 台北植物園)

 末裂片長約1公分,寬約0.3至0.4公分;全緣。
司氏鱗蓋蕨的小羽片
司氏鱗蓋蕨的小羽片
(2023.2.27 台北植物園)


 葉脈游離,側脈單一或分叉1至2次。
司氏鱗蓋蕨的葉脈
司氏鱗蓋蕨的葉脈
(2023.2.27 台北植物園)

 葉脈於上下兩面皆被細毛。
司氏鱗蓋蕨的葉脈
司氏鱗蓋蕨的葉脈
(2023.2.27 台北植物園)

 孢子囊群細小,圓形。
司氏鱗蓋蕨的孢子囊群
司氏鱗蓋蕨的孢子囊群
(2023.2.27 台北植物園)

 孢子囊群著生於末裂片裂口處,緊貼於葉緣。
司氏鱗蓋蕨的孢子囊群
司氏鱗蓋蕨的孢子囊群
(2023.2.27 台北植物園)

司氏鱗蓋蕨的孢子囊群
司氏鱗蓋蕨的孢子囊群
(2023.2.27 台北植物園)

 孢膜細小,碗狀。
司氏鱗蓋蕨的孢膜
司氏鱗蓋蕨的孢膜
(2023.2.27 台北植物園)

 孢膜開口彎向葉背。
司氏鱗蓋蕨的孢膜
司氏鱗蓋蕨的孢膜
(2023.2.27 台北植物園)

司氏鱗蓋蕨的孢膜
司氏鱗蓋蕨的孢膜
(2023.2.27 台北植物園)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