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瓶蕨(漏斗瓶蕨)(Vandenboschia striata)

 南海瓶蕨原產於台灣、中國南部、越南、緬甸、印度東北部、尼泊爾、日本,為台灣原生植物,普遍分布於全島低海拔山區,生長在近溪谷潮溼之岩石或陡坡上,株高可達約15至40公分,其孢膜管狀,又稱為「漏斗瓶蕨」。

 南海瓶蕨屬膜蕨科,該科瓶蕨群以前屬假脈蕨屬(Crepidomanes),該屬在「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一)」裡有11種,其中瓶蕨群有4種:
 。瓶蕨 C. auriculatum
 。華東瓶蕨 C. birmanicum
 。大葉瓶蕨 C. maximum
 。寬葉瓶蕨 C. schmidtianum
 後來膜蕨科增加瓶蕨屬(Vandenboschia),並將瓶蕨群蕨類歸於其下,在「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裡,瓶蕨屬有4種:
 。瓶蕨 V. auriculata
 。華東瓶蕨 V. kalamocarpa
 。⼤葉瓶蕨 V. maxima
 。南海瓶蕨(華東瓶蕨) V. striata
 目前在「台灣物種名錄」裡,瓶蕨屬(Vandenboschia)有5種:
 。瓶蕨 V. auriculata
 。管苞瓶蕨 V. kalamocarpa
 。⼤葉瓶蕨 V. maxima
 。南海瓶蕨 V. striata
 。亞窗格狀瓶蕨 V. subclathrata
 以上之管苞瓶蕨、華東瓶蕨及南海瓶蕨是本文想要探究的,但其中文名稱易讓人感到困惑(例如紅皮書名錄裡的「華東瓶蕨」與「南海瓶蕨(華東瓶蕨) 」),後來再查「Flora of China」,其中文名稱與「台灣物種名錄」相同,即:
 。管苞瓶蕨 V. kalamocarpa
 。南海瓶蕨 V. striata
個人覺得這兩個名稱較不易讓人混淆,而紅皮書名錄裡的華東瓶蕨(V. kalamocarpa)指的就是管苞瓶蕨(學名相名)。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前述簡誌是較早期的分類,裡面僅有一個華東瓶蕨(C. birmanicum)而無南海瓶蕨,在新的分類裡,它是管苞瓶蕨還是南海瓶蕨?還是是後來一分為二?在查詢「台灣物種名錄」有關南海瓶蕨(V. striata)詳細資料時,C. birmanicum是其同種異名,有效學名為V. striata,看起來簡誌裡的華東瓶蕨,是現在的南海瓶蕨,而簡誌上對C. birmanicum之分布說明,後面為「臺灣在低海拔山區有之」,亦符合南海瓶蕨分布於低海拔山區的特性(郭城孟教授所著「蕨類圖鑑1」裡的華東瓶蕨(C. birmanicum)應該也是現在的南海瓶蕨,但分布上的描述與簡誌稍有不同),但此點純為個人之推測,僅提供參考,如有錯誤,請不吝指正。

 管苞瓶蕨與南海瓶蕨是相似種,兩者都具有長橫走莖,葉柄及葉軸都具翅,也都具有管狀之孢膜,不容易辨識,以下彙整主要不同點供參:

南海瓶蕨(漏斗瓶蕨)
V. striata
管苞瓶蕨(華東瓶蕨)
V. kalamocarpa
分布 低海拔山區 中至高海拔山區及北部低海拔山區
株高 約15至40公分,較高 約5至15公分,較低矮
橫走莖 直徑約0.15公分,較粗 直徑約0.1公分,較細
長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約17至40公分,寬約7至10公分,葉較長 長卵圓形,長約3至10公分,寬約1.5至3公分,葉較短
葉軸 具窄翅 具寬翅
羽片 具短柄 幾無柄或具有翅之短柄
孢膜 開口截形不膨大,兩側無狹翅 開口稍擴張,兩側具狹翅

南海瓶蕨
南海瓶蕨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南海瓶蕨個蕨資料
分類: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瓶蕨屬
學名:Vandenboschia striata (D. Don) Ebihara
別名:漏斗瓶蕨
英文:
原產地:台灣、中國南部、越南、緬甸、印度東北部、尼泊爾、日本
生長環境:台灣普遍分布於全島低海拔山區,生長在近溪谷潮溼之岩石或陡坡上
生長習性:多年生草本蕨類植物,地生、岩生或著生
株高:15至40公分
根莖:具長橫走根狀莖,直徑約0.1至0.2公分,密被黑褐色多細胞節狀毛,下面疏生被節狀毛的根
葉(Frond)
  葉遠生,相距約1至2.5公分
  葉柄(Stipe):長約3至15公分,具翅,幾達基部
  葉片(Blade)
→三回羽狀分裂,長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基部近心形,先端漸尖
→長約15至40公分,寬約5至10公分
→薄膜質,無毛
→葉軸具窄翅,無毛
  羽片
→12至16對,相距約1至3公分;互生;具短柄
→闊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上部略向上彎
→長約3至7公分,寬約1.5至2.5公分
→開展,上部羽片斜向上,基部1對羽片不短縮
→基部斜楔形,兩側不對稱,先端漸尖
  一回小羽片
→6至8對,相距0.2至0.3公分;互生;幾無柄
→斜向上,卵形至長圓形
→長約1至2公分,寬約0.4至0.8公分
→基部楔形,先端圓
→基部上側之小羽片較大,羽狀深裂且常覆蓋葉軸
  二回小羽片
→約6對,互生,密接,極斜向上
→楔形至倒卵狀長圓形
→長約0.25至0.4公分,寬約0.2至0.35公分
→先端圓,上部淺指裂成2至5枚裂片
  末裂片
→先端圓,單一或分叉;全緣
→長約0.06至0.1公分,寬約0.05公分
  葉脈:叉狀分枝,於兩面明顯突起,無毛;末裂片具小脈1至2條;不具假脈
孢子囊群及胞膜
  孢子囊羣著生於二回小羽片腋間
  胞膜管狀,長約0.15公分,開口處截形不膨大;孢子囊托外露


 南海瓶蕨為台灣原生植物。
南海瓶蕨
南海瓶蕨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台灣普遍分布於全島低海拔山區,生長在近溪谷潮溼之岩石或陡坡上。
南海瓶蕨
南海瓶蕨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為多年生草本蕨類植物,株高可達約15至40公分。
南海瓶蕨
南海瓶蕨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地生、岩生或著生。
南海瓶蕨
南海瓶蕨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具長橫走根狀莖。
南海瓶蕨的根莖
南海瓶蕨的根莖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南海瓶蕨的根莖
南海瓶蕨的根莖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根狀莖直徑約0.1至0.2公分。
南海瓶蕨的根莖
南海瓶蕨的根莖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根狀莖密被黑褐色多細胞節狀毛,下面疏生被節狀毛的根。
南海瓶蕨的根莖
南海瓶蕨的根莖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葉遠生,相距約1至2.5公分。
南海瓶蕨的葉
南海瓶蕨的葉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葉柄長約3至15公分。
南海瓶蕨的葉柄
南海瓶蕨的葉柄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葉柄具翅,幾達基部。
南海瓶蕨的葉柄
南海瓶蕨的葉柄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葉為三回羽狀分裂,長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基部近心形,先端漸尖;薄膜質;無毛。
南海瓶蕨的葉片
南海瓶蕨的葉片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葉長約17至40公分,寬約7至10公分。
南海瓶蕨的葉片
南海瓶蕨的葉片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葉軸具窄翅,無毛。
南海瓶蕨的葉軸
南海瓶蕨的葉軸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羽片約12至16對,相距約1至3公分;互生;闊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具短柄。
南海瓶蕨的羽片
南海瓶蕨的羽片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基部1對羽片不短縮。
南海瓶蕨的羽片
南海瓶蕨的羽片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小羽片約6至8對,相距約0.2至0.3公分;互生;幾無柄;長約1至2公分,寬約0.4至0.8公分;基部上側之小羽片較大,羽狀深裂且常覆蓋葉軸。
南海瓶蕨的小羽片
南海瓶蕨的小羽片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末裂片先端圓,單一或分叉;長約0.06至0.1公分,寬約0.05公分;全緣。
南海瓶蕨的未裂片
南海瓶蕨的未裂片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葉脈叉狀分枝,於兩面明顯突起,無毛;末裂片具小脈1至2條;不具假脈。
南海瓶蕨的葉脈
南海瓶蕨的葉脈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孢子囊羣著生於二回小羽片腋間。
南海瓶蕨的孢子囊群及胞膜
南海瓶蕨的孢子囊群及胞膜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胞膜管狀,長約0.15公分。
南海瓶蕨的孢子囊群及胞膜
南海瓶蕨的孢子囊群及胞膜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胞膜開口處截形不膨大,兩側無狹翅。
南海瓶蕨的孢子囊群及胞膜
南海瓶蕨的孢子囊群及胞膜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孢子囊托外露。
 南海瓶蕨的孢子囊著生於孢子囊托上,生長方式屬漸熟型,當一枝孢子囊托越長越長時,越上面的孢子囊越老,下部則是較年輕的孢子囊。當孢子囊托上部的孢子囊一個個成熟,將孢子散播出去以後,就剩下孢子囊托,此時孢子囊托就曝露於孢膜之外。
南海瓶蕨的孢子囊群及胞膜
南海瓶蕨的孢子囊群及胞膜
(2019.3.13 三峽雲森瀑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